拉闸限电的情况还会持续多久?
多省拉闸限电的情况在这几天集中爆发,笔者落笔之前注意到了今天广东还发布《致全省电力用户有序用电、节约用电倡议书》,而自9月23日以来东北多地已发布限电通知,称若电力紧张情况没有缓解,限电工作可能会持续。
据媒体报道,东北多地没有通知的突然停电已影响到居民生活,有些地方一天停几次电,有些地方停电超过12小时,停电区域多集中在地市级城市和农村地区。
关于为什么拉闸限电,网络分析文章众说纷纭,但就笔者看来,原因多头,但也分主次,分轻重缓急。
首当其冲的直接原因是煤炭价格上涨。
9月24日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的中国沿海电煤采购价格指数(CECI)显示,9月16日-9月23日的一周里,动力煤价格已经达到1086元/吨(热值为5500大卡),同比上涨近一倍,较年初上涨56.26%。
为什么上涨?除了美元超发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大背景,供给和需求端的紧俏是重要原因。
从供给来看,因为碳中和的要求,煤炭企业限产比较明显,供给端偏紧。山西、内蒙、陕西等煤矿资源大省当前企业的产能利用率只有77.7%。
从需求端看,一般来说,动力煤的旺季,是7、8月份和11月到次年1月,基本是夏、冬两季,目前煤炭的需求却很旺盛。同时,海外受疫情影响对中国商品的刚性需求也极大刺激了工厂用电量。
而当前沿海八省区电厂煤炭库存量仅有2200吨左右,处于近3年来的低位水平,比2019年和2020年的同时间段都低。
其次,一些地方层层加码“能耗双控”政策。
关于如何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各地目前都处于摸索过程之中。
根据公布数据统计,8月中旬国家发改委对2021年上半年各地区“能耗双控”目标完成情况做了测评“晴雨表”。结果显示,部分地区能耗强度不降反升,9省区被列为一级预警地区。
因为“能耗双控”考核结果目前已经作为当地领导班子工作考评依据,如果考核不合格影响很大,在没有更好办法的时候,“一刀切”拉闸限电无疑成了最保险的方式。
事实上中央7月30日就对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纠正运动式“减碳”做了重要指示。
而能耗强度约束制度已实施10多年,“能耗双控”执行近6年,按季度发表的“晴雨表”也做了八、九个年头,并不是这个月才弄的。
借用侠客岛的话说:“任务早已明确,目标也很清楚,为啥非要火烧眉毛才想起落实呢?早早就看见红灯,非要等冲线时猛踩刹车,考虑过乘客感受吗?”
最后,才是国际方面和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
目前,因为疫情下只有中国控制得最好,所以不仅产业慢慢流回,海外订单也纷至沓来。
你去港口看看,目前全世界的货船都挤在中国家门口,从其他地方出港的船大半都是空船,等着从中国买东西。
但实际上,绝大多数都是赚个吆喝钱。
我们很多产业本就是做个来料加工,原材料拿进来成品拿出去,赚点辛苦钱,但全世界的大宗原材料基本都控制在美国资本手里,原材料、海运价格大涨,我们增加了碳排放,污染了环境,最后剩下点残羹冷炙。
为了这点蝇头小利,能耗大的企业开始内卷,互相压价,不断扩张产能,等过一两年美国来个釜底抽薪,订单大减,留下你一堆扩张的烂工厂。
那与其这样,还不如现在就断臂求生,就通过限电,淘汰一批企业,逼着企业转型。
这三个原因都很重要,但重要性顺序不能错,一旦错了,解决问题的方向就不对了。
那问题来了,分析了这么半天原因,拉闸限电的情况还会持续多久?
那笔者看来按照优先度大概率如下:
一是加大煤炭保障供应,抑制煤炭价格,把最急需用的民用用电缺口补上,不能影响到老百姓的正常生活。
二是对各地用电进行指导,杜绝“一刀切”的懒政行为,增强相关部门的配合协调,不断完善和创新能源环境政策规章制度和运行机制,逐步缓解用电需求。
三是要求各地系统梳理用电情况,制定清单,优先保障高科技企业,限制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一视同仁,把能耗指标腾出来支持最需要发展的行业和企业,并在未来几年做好系统性的减碳安排,随时动态调整。
国家应该会在近期加快推动解决这些问题,但对趋势下需要部分高能耗企业自己去转型和改变的情况,不能抱有幻想,随着下半年经济下行压力逐步增大,没有煤的这个冬天会更加寒冷,只有早转型早涅磐才能早重生。
来源:腾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