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市场动态 > 绿色税制助增煤炭大省的“含绿量”

绿色税制助增煤炭大省的“含绿量”

源:中国青年报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均斌

在灰霾随时可能造访的山西,空气质量的改善肉眼可见。“十三五”期间,该地区主要大气污染物的平均浓度都出现了明显的下降。2020年,山西PM2.5平均浓度为44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例达到71.9%,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中排名第二,仅次于北京。

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对于山西来说并不容易。作为全国较大的煤炭产地,山西产出的煤炭曾“点亮全国一半的灯”,也一度成为我国工业的“血液”,有力地支撑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但是,“煤炭经济”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一业独大、一煤独强也挤掉了其他产业的发展空间、扭曲了发展机制、恶化了发展环境。“兴于煤,困于煤”,如何转型发展成了山西经济崛起的一道必答题。

全国较大的煤炭产地,当下最重要的工程是建设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这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调研时的重要讲话启动的工程,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山西要争当全国能源革命排头兵。

“十三五”期间,山西把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作为重点任务,仅2016年至2017年两年时间,就关闭煤矿52座,退出煤炭产能4590万吨,并率先实施了煤炭减量化生产。到2020年年底,山西省煤炭产能退出总量居全国第一。

这需要“壮士断腕”的决心。在如今全国上下致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背景下,山西又进一步跳出舒适区,努力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生产供应体系和消费体系,提高能源供给保障能力,推动产业结构从“一煤独大”到多元支撑。

这其中,绿色税制作为实现低碳环保、“双碳”目标的重要支撑,在护航山西在绿色转型之路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税制改革巧在改制,重在赋能。2018年1月1日,环境保护税法施行,成为我国第一部专门体现“绿色税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单行税法。2020年9月1日正式施行的资源税法,让中国绿色税制“再进一步”。

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党委书记、中国税务学会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樊勇说,回望过去5年,税制改革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紧密“咬合”,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精准匹配,改革的结果是良税效应使市场经济活力竞相迸发。

山西是我国首个“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而代表煤炭工业现代化发展方向的“绿色开采”成为改革试点的重要任务之一。今年以来,山西探索建立税务、企业、行业三方“共建、共治、共享”的资源税治理机制,有序有效地推动了资源税法的落实。

晋能控股太原市龙泉能源发展有限公司是“绿色税制”的受益者。最近两年,保水开采是“绿色开采”的主要发展方向,该公司投入6429.3万元在保水开采项目地面布置2个井场。龙泉能源财务部部长王铮算了一笔账:保水开采后,公司每年可减少排水83.22万吨,节约排水费223.7万元,节约污水处理费56.6万元,少缴水资源税83.22万元,节约排水人工费、设备折旧费47.85万元。

不仅如此,国家税务总局山西省税务局资源和环境税处处长王少挺介绍,根据《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继续执行的资源税优惠政策的公告》规定,龙泉能源通过保水开采还能享受资源税优惠政策,仅在2021年上半年累计减免税额2314.22万元,按全年计划商品煤量332万吨、收入13.5亿元测算,可享受资源税减征4500万元。

这位税务干部最近去几家能源企业调研,负责人告诉他,过去也关注污染物排放,但仅限于了解一下,而现在每天都会关注最新的排污数据,对照政策看是否能享受税收优惠。

“绿色税制“的建立,既有反向倒逼作用,也有正面激励作用。一方面,会增加企业的排污成本;另一方面,企业要是减排的话,会得到税收优惠。看得见的政策红利,让山西越来越多能源企业从“被动治污”走向“主动减排”,纷纷加大环保设备投入,改进生产工艺,实现绿色生产。

杠杆的作用开始显现。朔州市程源建材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武彦平说,公司把粉煤灰、建筑垃圾等工业废料作为原材料,生产出渗水砖、透水砖等环保节水的产品,年消耗粉煤灰22万吨,“变废为宝,还能享受税收优惠,何乐而不为。”

在山西,清洁能源与传统化石能源之间的战斗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2021年,山西风电、光伏装机总容量突破2000万千瓦,新能源装机容量进入全国前五。煤层气抽采利用量占全国的90%以上。晋电外送能力超过3800万千瓦,越来越多的清洁电力输往全国。

绿色税制正逐渐深入人心。2021年前三季度增值税发票统计数据显示,山西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增长3.07倍,风力、太阳能、生物质能发电增长29.92%。

国家税务总局山西省税务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朱东宏说,当前,山西“一煤独大”的产业结构正在逐步改变,环境保护税绿色税制的效应也在逐步显现。下一步,全省税务部门将继续发挥以税治污、以税减排效应,服务好双碳目标,为山西转型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增添更多绿色动能。

61岁的太原老人王喜龙并不了解这些,但他知道改变正在发生。2000年前后,特别是冬天,他出门都不敢深呼吸,更不敢穿白衫衣,只要穿一天衣领袖口就成黑污,头发上脸上都会落一层灰,如今情况已经大不一样。

有一天他在广播里听到:今年1月1日至8月25日,全省11个设区市PM2.5平均浓度达到3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7%,且自2013年全面开展PM2.5监测以来首次迈进“30+”,实现历史性突破。

那天他心情很好,回家喝了好几杯白酒,迷迷糊糊间想到了古晋阳“汾河晚渡”的美景,他希望,这样的胜景以后能日日存在。

 

 

这一年,保障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中国通道”很忙

2021年,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中国经济展现出强劲韧性和巨大潜能,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领先地位,产业链韧性得到提升。

回望2021中国经济,亮点频频:成功举办的消博会、广交会、服贸会、进博会,向外传递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坚定决心和信心,为全球经济复苏注入了信心和动力;在全球疫情起伏反复、人员流动受阻的情况下,中国构建了货物、资金等要素流通的通道,在保证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船到中游更奋楫。2021年,“十四五”实现了良好开局。2022年,“稳字当头、稳中求进”,锚定高质量发展的中国经济仍将稳健前行。

12月2日,从巴西远道而来的“图巴朗”轮靠泊福建湄洲湾港罗屿作业区。

这艘载运近40万吨铁矿石的货轮,是湄洲湾港开港以来靠泊的较大船舶,也刷新了在福建港口停靠的大型散货船载重吨位纪录。

12月20日,一列满载着汽车配件的中欧班列从长沙国际铁路港驶出。这是长沙今年开行的第1000列中欧班列,开行量创历史新高。

12月16日,上海普陀区与新加坡盛裕集团旗下投资平台盛裕资本正式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这是盛裕资本在中国的首个园区合作投资项目……

往来的船舶、呼啸的列车、投资的便利,2021年,全球疫情起伏反复,尽管人员流动受阻,但是中国构建了货物、资金等要素流通的通道,在保证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经济晴雨表

船长361米、有3个足球场长的“图巴朗”轮在罗屿作业区进行满载全卸作业,福建港口实现了40万吨船舶接卸常态化。

前10个月,福建港口发展呈现持续强劲增长态势。其中,湄洲湾港完成货物吞吐量超过9000万吨,正向挺入亿吨大港的目标奋力冲刺;泉州港突破7000万吨,同比增长27%,提前2个月完成年度计划;厦门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超过1000万标箱,比去年提早了1个月。福建港口的发展是今年中国众多港口的一个缩影。

最近,多个港口传出捷报——广州港外贸货物吞吐量和外贸集装箱吞吐量连续11个月正增长,汽车出口逆势翻倍增长;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亿标箱;天津港集装箱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年集装箱吞吐量首次突破2000万标箱……

航运作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通国际的重要桥梁,承担了我国95%以上的国际贸易运输。

受疫情影响,“一舱难求”“一箱难求”困扰全球航运市场。但我国航运业却率先走出瓶颈,打开稳中向好的新局面,朋友圈也越来越大——国内首个以航运为主题的“一带一路”国际综合物流服务品牌“丝路海运”平台联盟成员已超过200家,86条“丝路海运”航线通达全球29个国家102个港口;截至10月,福建沿海港口已开通集装箱航线近300条,每月往来国内外航班约2000班,通达50多个国家和地区;山东港口的全球友好港扩大到38个……

港口大不大,看吞吐量;港口强不强,看集装箱。1月~10月,全国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28.7亿吨,同比增长7.8%,两年平均增长5.7%。其中,内、外贸吞吐量同比分别增长9.3%和4.7%。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4亿标箱,同比增长8.4%,两年平均增长4.1%。

有评论指出,港口集装箱这张晴雨表,展现了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潜力,让世界看到了中国迎难而上的魄力和智慧,更见证了中国坚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信心与行动。

钢铁驼队

12月20日,中欧班列(沈阳)首列“海尔定制专列”成功首发,这是中国外运首次为“海尔集团”定制的大客户专列;此前,首列“连云港-莫斯科”中欧班列从连云港中哈国际物流基地启程,前往俄罗斯莫斯科沃尔西诺;10月22日,中欧班列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首列专列搭载100标箱、约700万美元货物在江苏(苏州)国际铁路物流中心启动开行……

新线路、首发列车不断突破,今年以来,集运量大、速度快、安全性高、绿色环保等诸多优势于一身的中欧班列跑出“加速度”。截至11月,中欧班列连续19个月单月开行千列以上。前11月,中欧班列共开行13817列,运送133.2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23%、30%,综合重箱率98.1%。截至11月底,中欧班列历年累计开行47414列,运送货物429.7万标箱,累计运送防疫物资1343万件,共计10.3万吨。

火车一响,黄金万两。被外界誉为新丝路上“钢铁驼队”的中欧班列开辟了中国与欧亚国家间的物流大通道,促进了彼此之间的经贸往来,同时也为数万家企业带来了商机。呼啸的列车将“中国制造”送到沿线国家的同时,也带回了国内所需物资。

浙江义乌被誉为“全球较大小商品集散地”,这里商品乘着义乌开行的中欧班列去往亚欧大陆的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又带回了纸浆、棉纱、板材等国内所需的大宗物资以及棉纱、红酒、汽车零件、高档服装等消费品。义乌“买全球、卖全球”的贸易体系已然形成。

有专家表示,中欧班列作为新形势下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物流载体,有力地保障了进出口货物贸易通道畅通,助力沿线国家经济共同发展,在稳定国际供应链产业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外资的舞台

比利时贝卡尔特集团在青岛建设单体规模全球较大的先进镀层合金生产线,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进入全面正式建设阶段,乐高乐园度假区项目在上海开工,资生堂启用在华第三家研发中心东方美谷研发中心……

今年以来,外商在中国这片投资热土上动作频频,或看好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或把中国作为全球供应链的核心,进行全球化布局。商务部问卷调查显示,3000多家重点外资企业中,93.3%的企业对未来发展前景持乐观预期。美、欧、日等商会发布的报告显示,近三分之二的美资企业、59%的欧资企业和36.6%的日资企业计划扩大在华投资。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20年来,使用外资规模持续增长,从2001年的3880亿元增至2020年的9999.8亿元,增长了157.7%。今年前11月,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0422亿元,同比增长15.9%。

实际使用外资突破1万亿元的同时,其结构也更加优化,且东、中、西部均实现增长。前11个月,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分别增长17%、19.3%;“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东盟实际投资同比分别增长24.7%和23.7%;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分别增长15.4%、25.8%和13.4%。

值得一提的是,更加多元的开放平台为外资提供了广阔舞台。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21个自贸试验区实际使用外资占全国的18.6%;全国230家国家级经开区进出口额、吸收外资额均占全国的约五分之一,成为稳外贸稳外资的主阵地;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示范形成北京加天津、上海、海南、重庆的“1+4”试点格局。

我国持续对外资产生吸引力,专家解读称,主要得益于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以及不断改善的营商环境。

近年来,我国坚定不移推动高水平开放,投资环境持续优化,同世界共享市场机遇。出台外商投资法及其实施条例,取消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及变更商务部门审批备案,改为实施信息报告制度,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大幅提升……我国营商环境在全球190个经济体中的排名由2012年的第91位跃升到2020年的第31位。

商务部外资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时期,随着我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再加上我国产业体系完整、基础设施完善、市场优势凸显,相信我国将长期成为外商投资的热土。

 

用户指南

用户注册

采购指南

商家入驻

其它帮助

帮助中心

交易流程

合同模板

开户需知

会员协议

用户协议

易耐网公众号
400-8108-802(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售后服务

退货流程

争议处理

发票申请

投诉通道

招商合作

大宗采购

定制采购

融资申请

广告服务

关于我们\招聘信息\服务条款\核心优势\联系我们\物流商登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京ICP备17007089号-2

CopyRight ©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