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政策解读 > 山东出台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监督办法 提出“问题发现—移交查处—督促整改”的监督工作流程

山东出台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监督办法 提出“问题发现—移交查处—督促整改”的监督工作流程

山东省生态环境厅近日印发《山东省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监督办法(试行)》(以下简称《监督办法》),《监督办法》自2023年6月20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25年6月19日。

据了解,生态环境部门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监督工作包括以下事项: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相关制度制定与落实情况;生态保护红线调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生态保护红线内人为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状况及其变化;生态保护红线内生态破坏问题及其处理整改情况;生态保护红线内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施生态环境成效;法律法规规定应由生态环境部门实施监督的其他事项。

《监督办法》指出,生态环境部门结合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规则,综合考虑生态系统完整性、生态功能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保护重要性等,对生态保护红线调整方案的生态环境影响提出审核意见。生态环境部门根据自然资源部门提供的红线调整成果,及时更新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等数据应用系统,确保监督与管理范围一致。

生态保护红线内,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原则上禁止人为活动,其他区域严格禁止开发性、生产性建设活动,在符合现行法律法规前提下,除国家重大项目外,仅允许对生态功能不造成破坏的有限人为活动。生态环境部门对生态保护红线内的有限人为活动实行严格的生态环境监督。

《监督办法》指出,依据生态环境部制定的有关生态质量监测标准规范,山东省生态环境厅负责推动完善本地区生态保护红线内的生态质量监测网络,制定监测计划。市级生态环境部门依托现有生态质量监测网络,综合利用遥感监测、地面监测等手段,按要求以县域为单位组织开展本地区生态保护红线生态质量监测。

据了解,《监督办法》探索创新了监督程序,提出了“问题发现—移交查处—督促整改”的监督工作流程和“县级申请—市级销号—省级复查”的整改销号流程,确保生态破坏问题监督可行性和有效性。

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对生态破坏严重、整改行动缓慢、弄虚作假、责任不落实的,视情采取函告、通报、约谈等措施督促整改。

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将生态保护红线保护成效纳入生态环境领域相关考核,推动将考核结果作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评价及责任追究、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奖惩任免以及有关地区开展生态补偿等的重要参考。 周雁凌 季英德

 来源:中国环境报

 

用户指南

用户注册

采购指南

商家入驻

其它帮助

帮助中心

交易流程

合同模板

开户需知

会员协议

用户协议

易耐网公众号
400-8108-802(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售后服务

退货流程

争议处理

发票申请

投诉通道

招商合作

大宗采购

定制采购

融资申请

广告服务

关于我们\招聘信息\服务条款\核心优势\联系我们\物流商登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京ICP备17007089号-2

CopyRight ©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