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极价格持续下跌: 中小负极厂迈入“生死时速”
近日,人造石墨价格持续下跌。
截至6月19日,人造石墨低中高端的价格分别跌至2.1万元/吨、3.4万元/吨、6.3万元/吨。作为负极材料的核心原材料,人造石墨价格不断走低正反应了行业激烈的市场竞争情况。
相比于其他锂电材料,在5月锂电排产回升的情况下纷纷实现底部价格反弹,人造石墨价格持续下跌,并且尚未出现拐点信号。
这也跟行业整体供需相关,有负极材料厂商对高工锂电表示,产能过剩下,行业的主要矛盾是供需矛盾,4月以来,电池厂商排产回升,对负极材料市场需求有所带动,但主要还是以消纳库存为主。
根据头部负极材料厂商一季度披露的数据,在行业整体去库存阶段,相比于其他产业链,特别是正极材料显著的库存消化,负极材料大厂的库存金额不降反增,行业库存压力较大。
产能上,负极材料厂商扩产不断,特别头部负极材料厂商积极推进石墨一体化项目。随着头部负极材料厂商石墨自供比例不断提升,也对石墨及负极材料的价格市场造成冲击。
业内人士对高工锂电反映,行业竞争的激烈态势依旧。伴随人造石墨等核心原材料价格下跌,负极材料在电池厂商的终端售价也逐渐下跌。业内人士直言,在行业持续降本的诉求下,负极材料价格回升可能性较小。
回到成本端,特别是低中端人造石墨的价格已经逼近成本端,行业利润已逐渐压至极限,部分中小型负极材料厂商也迈入“生死时速”。
相关负极材料厂商人士对高工锂电提及,负极材料厂商给电池厂商供货一般会经过招投标,从竞标情况来看,行业竞争激烈,且电池厂商本身就有降本诉求,竞标价格今年以来一路下降。对于负极材料厂商而言,产品售价不断拉低,也影响其利润率。
行业迈入“生死时速”
市场淘汰赛打响,负极材料企业迈入“生死时速”。
从成本端来看,石墨价格跌入冰点,并接近成本线,对应的负极材料在终端的售价,也同样如此。业内人士反馈,锂电排产回升,对价格企稳有一定积极作用,但后续材料价格回升希望渺茫。
负极材料市场的寒意也在一二级市场迅速传导。GGII预计2023年行业拟新建项目投资额将下滑到800亿以内。由于过去两年大规模的产能建设将会在2023-2024年释放,负极材料市场的产能将会出现结构性过剩,届时导致市场新增产能以及投资逐步减少。二级市场表现上,负极材料厂商股价不断下跌,部分企业股价甚至跌近50%。
数据显示,负极行业2023年有效产能预计达220万-230万吨,较2022年接近翻倍增长。石墨化有效产能为178万吨,需求137万吨。
业内总体是低端产能严重过剩。有负极材料大厂对高工锂电表示,头部厂商主要的市场竞争策略还是成本与价格的竞争,主要依靠规模优势,对新进入者进行价格狙击,并对市场进行重新洗牌。
不过业内人士也提到,行业掀起价格战,缩减了中小负极厂商的生存空间,但这并不意味着赢者通吃。除了价格因素,在终端应用市场上,受到产品细分市场、客户规模、体量影响,不同的负极材料厂商对应不同的客户分层。
例如头部负极材料厂商以动力电池为主要市场,给主流电池厂商供货;腰部及以下的负极厂商客户更多集中于数码、电动工具等。因此,在这场负极材料厂商上演的成本竞赛上,更多体现不同客户市场下,不同层次负极材料厂商之间的“厮杀”。
首先,随着下游市场增速预期的减缓,加上2020-2023年扩产潮的产能释放,材料产能过剩现象日渐突出。
2023年上半年负极材料新建项目继续开创先河,去年签约的项目快马加鞭建设中,产能释放量逐渐加大。未来应注重技术优势,成本优势,产业结构,产品升级。各大企业公告透漏出的都是规划产能,扩产计划一般分为几期,其中第一期一般会严格按照规划进行落地,但二三期是否落地,企业会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在负极材料领域,投产率并不是多高。
1、6月21日,三明经济开发区与上海墨砾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在上海举行“天然石墨负极材料前驱体”项目签约仪式,总投资30亿元的天然石墨负极材料前驱体项目落地三明经济开发区吉口新兴产业园区。
2、中州禄丰炭材料有限责任公司煅后石油焦生产线建设项目。该项目拟投资100亿元,主要建设每年50万吨煅后石油焦、每年10万吨石墨制品、每年10万吨石墨负极等3个子项目。分别计划投资15亿元、25亿元、60亿元。整个项目计划用地1000亩。项目完全建成投产后,预计可实现年销售收入100亿,利税15亿,新增就业1500人。
3、据了解凌云科技规划年产10万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项目。本次“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项目”建成后主要生产产品:锂电池负极材料,达产年设计生产能力为:年产石墨化锂电池负极材料产品10万吨。
4、投资主体为深圳市中黄实业有限公司,总投资10亿元,选址位于十堰高新产业园,占地140亩。建设年产10万吨新能源锂电池负极材料,达产后实现年产值40亿元以上,年缴纳税收5000万元以上。
5、璞泰来董事会同意设立全资子公司芜湖紫宸(注册资本2亿元),投资建设硅基负极研发生产基地,该项目建成后将形成年产1.2万吨硅基负极材料(单体)的产能规模,项目采取分期建设,一期项目建设期24个月。项目计划总投资为22亿元(含流动资金)。
6、3月24日,国佳(内蒙古)新材料有限公司硅基负极产业化项目开工仪式在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沙尔沁工业园区举行。硅基负极产业化项目是经开区引进的重点项目,规划打造集纳米材料研发和生产一体的智能制造基地,总投资200亿元,建设1200条粉体生产线,建成后可年产10万吨硅碳负极材料,年产值可达240亿元,年纳税可达20亿元。
7、5月30日下午,我区召开河北中栋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年产50万吨锂电池负极材料前驱体项目对接洽谈会议。区领导霍强、兰绍光出席会议。
8、2023年6月6日,永济经济技术开发区与山西凯达新材料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年产20万吨锂电池负极材料前驱体及余热低碳节能综合利用建设项目正式签约。管委会副主任陈晋、张军峰及开发区投资促进部、经济建设部等部门负责人出席签约仪式。这是永济经济开发区按照市委、市政府“543”现代产业矩阵攻坚战役的部署,以项目为抓手推动工作落实,进一步补齐园区产业链条而引进的又一重大项目。
9、创普斯年产30万吨硅碳负极材料项目在深圳签约落地水富。4月28日,市委、市政府及时召开专题会议,就推进创普斯年产30万吨硅碳负极材料项目作安排部署。市委书记施华松主持会议,市委副书记、市长吴刚出席会议。
10、内蒙古朗毅年产20万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项目是中核科右前旗工业园区绿色供电项目的配套产业项目,估算总投资36.5亿元,设计产能为年产20万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11、云南贝特瑞年产20万吨锂电负极材料项目开工, 内蒙古镕锂40万吨电池负极材料项目开工,云南杉杉30万吨负极项目进展,坤天项目进展,贵州中科星城项目进展,凯金项目进展,尚太全国最大的锂电池负极材料生产基地落户山西昔阳,碳一项目进展,云南中晟项目进展.
在2023高工锂电材料大会上,高工锂电董事长张小飞博士表示,“扩产潮持续了三年,导致锂电池产能还是材料产能都处于过剩阶段。四大主材方面,到今年2023年第一季度,产能利用率已经跌了40%-60%不等。”
产能利用率的降低无疑会使企业在现金流上承压。反观顺利投产的新进入者,大多数背后资金实力雄厚,现金流充裕,拥有强大的融资能力,融资后留存高比例的流动资金,以应对复杂的市场波动。
其次,2023年以来,上游锂盐价格频繁波动,碳酸锂库存减值风险巨大。
比如拿六氟磷酸锂来说,其价格从2022年年初50多万元/吨逐渐下降到2022年下半年25-30万元/吨,2023年更是跌至8万元/吨,价格大跌导致新晋企业扩产决心动摇,扩产速度减缓。
另外,技术壁垒也是造成新入局者项目停滞的重要原因。
相比于传统老牌企业在产业链上多年的研发技术积累和生产管理上的丰富经验,新入局者往往在设备、工艺技术等方面存在问题,从而导致产品质量不达标,难以达到下游要求。
面对如此残酷的竞争环境,新入局者想要“立得住”面对的核心问题在于成本。而成本优势的背后,则在于自主技术创新和优质价值链构造。 目前来看,头部企业凭借高成熟度的技术和产线,利用工艺降本优势明显。而在价值链构建上,一方面需要企业布局产业链一体化研发生产,原材料自产供应保障,充分发挥供应链成本优势,另一方面则需要企业深度绑定大客户,与下游建立起稳定优质的作关系。(信息来源:高工锂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