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极企业请注意:6月15日起出口美国的石墨负极将增加25%关税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近日宣布,进一步延长第301条《中国与技术转让、知识产权和创新有关的行为、政策和实践调查》中的某些排除条款。排除条款原定于2024年5月31日到期。某些除外条款已延长至2025年5月31日。为了留出过渡期,美国贸易代表将所有目前到期的除外条款延长至2024年6月14日。
而石墨负极不在排除条款的范围内!这意味着从6月15日起将对从中国出口到美国的石墨负极增加关税!比例为25%.
美国总统拜登指示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根据1974年《贸易法》第301条对现有关税进行广泛审查后,提高对价值180亿美元的中国进口商品的关税。早在2018年,特朗普政府就使用第301条关税对石墨负极(包括天然石墨负极和人造石墨负极)征收关税。但由于中国在负极供应链中的主导地位,近年来取消了25%的关税。
新关税针对的是主要是关键的新兴增长行业。白宫表示,这些措施源于“中国在技术、转让、知识产权和创新方面的不公平贸易行为”。此前,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和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在最近访问中国时表达了对中国产能过剩的担忧。
5月14日周二:针对中国的电动汽车、电池、石墨和太阳能电池等关键行业和材料,美国正式宣布将征收新的、更高的关税。”
到2026年天然石墨也将增加25%的关税。
市场此前预测,美国可能也会将石墨负极材料豁免延长至2026年,根据5月早些时候发布的公告,天然石墨关税也是如此。消息人士称,尽管关税豁免将于6月14日后结束,但鉴于中国石墨出口管制的复杂形势以及通过美国自由贸易协定(FTA)伙伴国进行中间贸易的可能性,一些市场参与者淡化了对中国负极行业的影响。
2023年全球负极材料产量176.21万吨,同比增速为20%,其中中国负极材料产量占比进一步提升至97.3%。出货量方面,全球电池负极材料出货量167.95万吨,其中中国占比高达95%。
负极材料作为锂电环节中国最有统治力的部分,为了继续保持优势地位,出海建厂成为了一种很好的市场选择。中国负极龙头企业也不甘落后,纷纷在海外选址建厂,抢占海外市场和先机。
作为负极全球龙头,贝特瑞海外负极项目也是最先布局,目前已经处于遥遥领先的位置,预计年内印尼负极项目投产。贝特瑞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拟签署年产8万吨新能源锂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合资协议之补充协议的议案》,拟对公司全资子公司贝特瑞(香港)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香港贝特瑞”)与STELLAR INVESTMENT PTE. LTD.(以下简称“STELLAR公司”)在印尼合作投建的年产8万吨新能源锂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予以调整,将项目建设地点由“印度尼西亚Morowali县IMIP工业园区”调整为“印度尼西亚Morowali县IMIP工业园区和中爪哇省三宝垄市的肯德尔工业园区”,其中IMIP工业园区建设新能源锂电池负极材料的半成品产线,肯德尔园区建设新能源锂电池负极材料的成品产线,项目总投资金额不变。
公司表示,本次签署补充协议主要是为了优化项目建设方案,争取更大程度的优惠政策,提高成品发货周转效率,有利于降低综合成本,有助于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若项目能顺利建成达产,预计对公司未来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积极影响。
2022年6月23日,贝特瑞公布了将在印尼建设首个海外生产基地的计划。公司发布公告称,全资子公司香港贝特瑞将与STELLAR公司合作,成立合资公司印尼贝特瑞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在印度尼西亚投资开发建设“年产8万吨新能源锂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项目总投资约为4.78亿美元。本次合作基于双方各自优势和资源,其中,贝特瑞具备丰富的锂电池负极材料技术和资源,STELLAR公司在印尼当地具有丰富的项目建设及运营经验。该项目有利于贝特瑞进一步拓展和服务公司海外客户,提升公司负极材料市场占有率,增加公司未来整体收益。
贝特瑞是全球负极材料龙头,其海外市场优势明显。客户方面,公司已覆盖了以松下、三星SDI、LGES、SK on等为核心的国际主流客户群体。经营业绩方面,近几年,公司海外业务持续保持高速增长。2018-2022年,公司海外营业收入复合增速为48.09%。此外,海外市场保持较高的盈利能力。据2022年年报,公司海外业务毛利率为20.16%。
人造石墨负极龙头杉杉科技同样已经在海外布局。2023年9月27日,宁波杉杉股份有限公司公告,计划总投资不超过12.8亿欧元建设芬兰年产10万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基地项目。项目分两期建设,两期项目产能规划各5万吨/年,建设周期预计各24个月。
公告显示,随着海外尤其欧洲各国积极推进绿色产业发展,海外新能源汽车和储能产业保持快速发展趋势,带动海外锂电池市场需求持续增长。全球锂电池企业在欧洲等海外市场积极布局锂电池产能。为进一步推进公司发展战略、扩大海外市场业务规模并满足下游客户的就近配套需求,公司同意下属子公司上海杉杉锂电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在芬兰设立项目公司并投资建设年产10万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基地项目,项目计划总投资金额不超过12.8亿欧元(最终以实际投资金额为准)。
2024年4月19日,芬兰科斯霍尔姆市议会主席Christoffer Ingo、市长Rurik Ahlberg、技术总监Ben Antell及芬兰投资署成员一行莅临杉杉,杉杉股份董事长郑驹、杉杉股份董事、副总裁,杉杉科技董事长李凤凤、杉杉科技执行总经理丁晓阳,及芬兰项目组成员接待并组织会议交流。交流会上,李凤凤对科斯霍尔姆市市政府及芬兰投资署成员的到来表达了热烈欢迎,她表示,过去的一年中,杉杉同科斯霍尔姆市、芬兰投资署通力合作,双方达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杉杉充分看好芬兰项目的区位优势和负极材料在欧洲的市场前景,将以高度开放的态度,推进项目建设。科斯霍尔姆市议会主席Christoffer Ingo表示,科斯霍尔姆市十分重视杉杉芬兰项目,杉杉在瓦萨区域的地块选择谨慎、科学,市政府对项目相关环境评审表示积极态度。此次到访杉杉,希望能够参观杉杉最先进的负极材料一体化工厂,深入了解杉杉的生产工序、管理模式,为杉杉芬兰项目的顺利落成提供有力的支持。
另一负极龙头璞泰来2023年5月4日晚间发布公告,拟通过全资子公司璞泰来(新加坡)有限责任公司在瑞典投资设立紫宸科技(瑞典)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瑞典紫宸”),并开展瑞典10万吨锂离子负极材料一体化生产研发基地的建设工作。建设年产10万吨负极材料一体化生产研发基地项目,预计 2025年具备5万吨负极材料产能,预计2026年底或2027年初具备10万吨负极材料 产能(最终以实际建设情况为准)。
据璞泰来公告:欧洲等海外市场是全球新能源汽车需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公 司下游客户纷纷在欧洲等海外市场布局锂离子电池产能,公司现有的欧洲客户 订单需求明确,为更好的就地服务欧洲当地客户,经与意向客户初步沟通订单 和产能需求后,确定了本次负极材料生产研发基地的产能建设规模。为满足下 游客户对负极材料的就近配套要求,经过近年来持续的工艺积累及技术改进,公司形成了在负极材料生产过程中的单位排放和单位能耗下降方案,随着该方 案在四川紫宸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逐步规模化应用,公司在负极海外产能布局 的工艺技术准备将更趋成熟。因此,为积极抢占欧洲等海外市场锂电产业链构 建的市场机遇,与下游客户形成长期稳定的配套合作机制,并充分获取瑞典在 电力、清洁能源、交通及产业政策等方面的优势资源,公司经过多次考察、调 研和多方比较,拟先试先行,通过全资子公司璞泰来(新加坡)有限责任公司 在瑞典投资设立紫宸科技(瑞典)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瑞典紫宸”), 并开展瑞典10万吨锂离子负极材料一体化生产研发基地的建设工作,项目投资 金额不超过157亿瑞典克朗(或等值的其他货币,最终项目投资总额以实际投资 为准),其中计划以自有资金出资约30%,计划项目贷款融资规模约70%,前期 与境内外银行等金融机构已做了初步融资安排。
锂电池负极材料生产商中科电气正积极开展全球布局,选中非洲国家摩洛哥作为负极出海重点。
近日中科电气也计划在摩洛哥投建10万吨负极一体化项目。公告显示,中科电气计划设立摩洛哥项目公司,实施年产10万吨锂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基地项目,总投资金额不超过50亿元人民币(最终以实际投资金额为准),分两期建设,一期和二期锂电池负极材料产能规划各为5万吨/年,建设周期预计各为24个月。截至2023年年底,中科电气已拥有年生产21万吨负极材料的生产能力,若摩洛哥项目建成达产,意味着新增的10万吨年产能均在海外,海外市场已成为中科电气未来发展重点。
为何会选择摩洛哥作为出海第一站?中科电气新能源材料事业部总经理张斌向记者表示:“我们在考察多国的经贸环境、地理位置、自然禀赋等条件的基础上,将海外第一站选择摩洛哥。从地理位置来看,摩洛哥靠近地中海和大西洋,接近目标市场,海运颇为便利。从自然禀赋来看,当地海风充裕,光照充足,已有一定绿电供应规模,且未来有较高的占比。加之该国国际经贸环境较好,更增添我们对项目落地的信心。”
在助力锂电负极业务发展和出海布局上,中科电气传统主业磁电装备业务提供了重要支撑,两大业务协同互促,形成更多技术创新。张斌补充:“海外项目并非简单复制我们的已有项目,而是在此基础上有很多技术创新。例如,我们自行设计建造的新一代全自动智能型石墨化炉将会应用在该项目中,该装备在节能减耗降本、提高自动化程度、降低污染物排放等方面更有优势,进一步巩固了我们在石墨化技术工艺和相关装备的行业地位。”
另一家负极新贵尚太科技(001301)称,目前,公司有意向在海外建设生产、销售基地,并正就具体地点开展充分论证,将在论证完成后逐步实施,新增海外基地便于公司进一步开拓海外市场,推进新客户和新市场开发,充分参与全球市场竞争,提升整体盈利水平和综合竞争力。
与此同时中国的负极设计和设备企业也积极布局海外,助力海外负极项目发展。
近日,在常州港新长江码头查验场地,由江苏道金智能制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负极材料一体化产线在常州海关监管下装船出口。这是“常州造”国产新能源负极材料产线首次出口,目的地是印度尼西亚。
据悉,江苏道金智能制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新能源等行业领域智能装备制造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具备锂电池正、负极材料等粉体材料的数字化产线整体解决方案提供能力。今年9月,公司顺利签订“印尼贝特瑞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产线联接”(肯达尔园区)项目,预定于11月底至12月中旬完成整条新能源负极材料一体化产线出口。
“针对成套设备产线的特点,结合企业诉求,我们量身定制个性化通关方案,确立通过‘提前申报+抵港直装’方式缩短货物在港时间、降低企业通关成本。”常州海关货物查验科科长蒋林介绍,这是常州市新能源负极材料产线首次出口“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为保障通关,常州海关在企业开展现场办公,指导企业实现全流程申报“无纸化”办理,保障新能源负极材料产线出口即验即放。
到2025年海外电池规划产能对负极材料的需求量为216.6万吨,而截止到目前,海外负极材料的规划产能为52.77万吨,仍有很大的缺口。未来,当中国的新能源产业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强大,逐渐走向跨国公司,我们的声音影响力也会越来越强。只要我们有更多出海的负极企业,在全球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以及始终保持领先的地位,在锂电新能源产业上未来才会更大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