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目录
1、北京利尔与攀钢冶材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2、低碳专项《耐火材料隧道窑热平衡测定与计算方法》行业标准审定会在大连顺利召开
3、2023年碱性耐火材料新技术及基础知识培训班在鞍山成功举办
4、中钢协:6月下旬粗钢日产224.6万吨
5、焦化行业将开启超低排放“大改造” 焦企产能优化忙
6、多部门:进一步扩大工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范围
01、北京利尔与攀钢冶材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6月29日,北京利尔高温材料有限公司(简称北京利尔)与攀钢集团冶金材料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攀钢冶材)在攀钢冶材公司会议室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北京利尔常务副董事长兼总裁赵伟与攀钢冶材总经理袁东分别作为双方公司代表进行了签约。洛阳利尔公司总经理刘雷、技术部部长焦智宇;攀钢冶材公司党委书记、工会主席杨旗,副总经理周昱、吴嵩出席并见证双方合作签约。攀钢冶材是攀钢集团从事耐火材料、冶金辅料和绿色新材料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专业化全资子公司,也是国内首家生产防火板的耐火材料企业。公司现有攀枝花、西昌两大生产基地,总资产4.26亿元,拥有各类生产线8条,具备耐火材料10万吨,冶金辅料100万吨,新型耐火原料2万吨,钛镁板180万平米的生产能力。目前总承包了攀钢集团下属攀枝花钢钒和西昌钢钒75%的耐火材料业务和100%的石灰业务,年产值13亿元,并全权负责攀钢钒钛产线耐火材料开发,未来市场潜力巨大。北京利尔于2021年与攀钢冶材进行全面合作,包括原料、中间包、RH等业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后,双方将进一步加强合作内容和范围,实现优势产品互销、新技术、新产品共同开发共享。签约仪式后,双方就耐材企业数智化生产、产品质量管控、工艺优化等进行了交流,就各自企业优势、细化合作等进行了探讨。赵伟重点介绍了北京利尔洛阳、东北及日照基地的产线设置、产品结构,并表示愿意从研发、采购、生产等各环节加强合作。他表示,双方秉持互信互助,合作共赢的理念,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创新模式,加大服务保障,进一步深化合作。袁东表示北京利尔作为国内耐火材料的龙头企业,在生产研发、效率优化等方面有许多值得攀钢冶材学习的地方,希望后续能多沟通、扩大合作范围,把公司优势产品走出去、市场优质资源引进来。杨旗表示将带队到北京利尔公司参观学习,促使双方开展广泛、全面、深入的战略合作,共同发展。会后,袁东陪同赵伟一行参观了冶材公司废旧资源回收利用项目、生产车间。
02、低碳专项《耐火材料隧道窑热平衡测定与计算方法》行业标准审定会在大连顺利召开
2023年6月20日,全国钢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辽宁省大连市组织召开了《耐火材料隧道窑热平衡测定与计算方法》行业标准审定会。该标准是工业和信息化部《2021年碳达峰碳中和专项行业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工信厅科[2021])291号)之一,由中冶焦耐(大连)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等单位负责起草,来自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中国耐火材料行业协会、鞍钢钢铁研究院、武汉科技大学、郑州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辽宁科技大学、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瑞泰马钢、青花集团、浙江金磊、辽宁利尔、山东鲁阳节能、山东耐材鲁耐窑业、中钢洛耐、嘉晨集团、山西西小坪、山东潍耐、河北北方窑业、湖北省耐火材料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等20多家高校院所、检测机构及生产厂家的近40位专家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本次会议由全国钢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持。中冶焦耐简要汇报了标准的编制过程及征求意见采纳情况,针对标准审定稿的主要内容,与会专家逐条逐项进行认真研讨审定。本标准规定了耐火材料隧道窑热平衡的术语和定义、符号与基准、测定原理、测定前准备及要求、测定项目与方法、物料平衡计算、气体平衡计算、热平衡计算,为准确测定耐火材料隧道窑热平衡、计算热效率提供规范、统一的方法,对炉窑的节能减碳加强基础支撑和优化依据。本标准的制定实施,将有效统计能耗指标,规范生产能源消耗、测定方法和取样点等,实现节能降耗,同时提高市场门槛,化解耐火材料产能过剩。本次会议顺利通过该标准的审查,与会专家一致同意该标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本次会议还对《轻烧镁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2021-0034T-YB)行业标准进行研讨。该标准规定了轻烧镁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的术语和定义、能耗限额等级、技术要求、统计范围和计算方法,适用于轻烧镁企业单位产品能耗的计算、考核以及新建、改扩建项目的能耗准入。该标准的制定实施,将补充重点行业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系列标准,轻烧镁单位产品能耗限额等级同样分为限定值、准入值、先进值3级,为轻烧镁企业对标找差提供了科学合理的标准规范,共同推动行业能效提升,实现降本增效可持续发展。
03、2023年碱性耐火材料新技术及基础知识培训班在鞍山成功举办
2023年6月26-29日,由中钢洛耐院耐火材料杂志社、中国金属学会耐火材料分会及全国耐火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办,辽宁科技大学、辽宁科技学院、东北大学、鞍山市和丰耐火材料有限公司等单位支持的 “2023年碱性耐火材料新技术及基础知识培训班” 在辽宁省鞍山市辽科大国际交流中心成功举办。共有来自全国各地数十家耐火材料相关企业及科研、质检机构等单位的60余位学员参加培训。
6月26日上午举行了开班仪式。辽宁科技大学李胜利副校长、中国耐火材料行业协会李永全驻会副会长、中国硅酸盐学会耐火材料分会袁林理事长、辽科大材料与冶金学院艾新港院长、栾舰教授、张玲教授及益瑞石铝酸盐(中国)公司技术总监郜剑英博士等参加了开班仪式。开班仪式由中钢洛耐院耐火材料杂志社彭西高主任主持,辽科大李胜利副校长致欢迎辞。李校长对各地学员赴鞍山参加培训班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辽科大的发展历史与现状,辽科大是我国耐火材料学科的摇篮,建校以来为国家培养了众多耐火材料专业技术人员,中钢洛耐院耐火材料杂志社在鞍山举办本期培训班,为耐火材料同行搭建了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平台,希望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学有所获。李永全副会长在致辞中指出,耐火材料杂志社举办这次碱性耐火材料新技术与基础知识培训班是耐火材料行业的重要活动,大家来自不同地区、不同企业,通过学习进一步了解行业形势,提高业务技能,将为企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在培训班期间,辽宁省非金属矿工业协会张国栋秘书长应邀专程到培训班,介绍了辽宁省近期镁质材料行业的政策变化和发展状况。开班仪式后,特邀行业专家李永全副会长进行了《耐火材料行业现状与双碳目标下的高质量发展》的演讲、袁林教授发表了《水泥工业的技术进步与耐火材料的迭代创新》的演讲。在新技术及基础知识课程中,辽宁科技大学栾舰教授详细讲解了耐火材料的分类与基本性能;益瑞石铝酸盐(中国)公司郜剑英博士介绍了CMA在镁碳砖中应用的研究:性能、原理与实践;辽宁科技学院副校长罗旭东教授讲授了碱性耐火原料及制品;辽宁科技大学张玲教授讲解了镁碳砖的高温性能和研究进展及镁碳砖的显微结构对产品性能的影响;辽宁科技学院曲涛副教授介绍了粉碎(磨)工艺与设备;辽宁省耐火材料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刘志云高工讲解了含碳耐火材料的理化性能检测方法;中钢洛耐院曹喜营正高级工程师介绍了创新方法助力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武汉科技大学邓承继教授讲授了天然镁橄榄石高效利用研究进展;东北大学马北越教授介绍了基于菱镁矿及其尾矿研发高致密与多孔氧化镁质材料新进展;郑州大学陈留刚副教授讲解了有色冶金用耐火材料及其发展方向——结构与性能;奥镁(大连)有限公司叶航博士介绍了钢包用耐材技术解决方案及奥镁公司的新技术;河北北方窑业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姚文博教授级高工讲授了镁质耐火材料高温窑炉技术发展方向兼谈高温窑炉内衬的优化设计;中钢洛耐院彭西高正高级工程师介绍了国家标准化政策及企业如何参加标准制修订工作方面的知识。专家、教授们的报告内容丰富、精彩纷呈,引起了学员的极大兴趣。6月27日晚上,举办了创新方法沙龙。辽宁科技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有关领导、辽科大C-TRIZ社团成员代表及部分耐火材料专业研究生代表、中钢洛耐院行业服务中心、信息服务中心有关人员及部分培训班学员参加了活动。6月29日上午,全部课程结束后举行了结业典礼。辽宁科技大学张玲教授代表授课老师发表了感言,感谢广大学员的信任和支持,希望通过大家的学习和努力,共同促进耐火材料行业的发展。鞍山市和丰耐火材料有限公司王鹏及开封市高达炉料有限公司董鑫两名学员代表交流了学习感受,他们对授课老师和主办方的辛勤付出表示感谢,认为本次培训受益匪浅,既增长了知识也结识了同行。耐火材料杂志社彭西高主任作了总结讲话,他说,本次碱性耐火材料新技术及基础知识培训班师资力量强,课程内容丰富,既有基础的理论知识,又有实际的工作经验和体会;学员范围较广,本次培训主要针对东北地区的镁质原料及镁质材料生产企业,也吸引了来自湖南、江苏、安徽、河南、山西等地的碱性耐火材料生产企业的学员;学员们学习认真,互动交流多,其中有企业的高管、中层管理人员或技术、生产骨干。相信通过学习充电,学员们回到企业一定能为企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彭西高主任、栾舰教授、张玲教授及姚文博董事长还代表主办方为学员颁发了结业证书。本期培训班历时3.5天,安排了15个专家报告。培训班内容丰富,深得学员好评,圆满结束。(东镁交易)
05、焦化行业将开启超低排放“大改造” 焦企产能优化忙
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关于公开征求《关于推进实施焦化行业超低排放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意见于6月28日截止。焦化行业将进行超低排放“大改造”。随着近年来相关环保政策趋严,焦化行业不断进行产能优化,淘汰了大量落后产能。上海钢联煤焦事业部焦炭分析师武超对记者表示:“2022年,全国焦化产能5.58亿吨,华北、华东两区域产能占比达67%,其中独立焦化企业产能占比下滑至61.29%。但对比2022年的铁水产量,作为原料的焦炭产能还是处于过剩状态。”要实现“超低排放”,焦企就要做到提高能源利用率达到减少污染物排放实现资源循环利用。采用大型焦炉、配套干熄焦装置等技术改进措施,是实现焦化企业低碳发展的主要手段。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2022年,8家主营业务为“焦炭加工”的上市公司环保资金投入总计达到22.42亿元。政策倒逼行业进一步去产能。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分析员陈泽芳分析,目前全国4.3米焦炉在产产能约1.12亿吨,占全国焦化产能20%左右,根据“十四五”规划要求,落后产能将逐步置换淘汰。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等也相继出台相关文件,2023年焦化企业落后产能将继续淘汰。根据山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披露信息,为推动焦化行业向高质量发展目标迈进,到今年年底,山西省全面关停退出4.3米焦炉以及不达超低排放标准的5.5米及以上焦炉,全面实现干法熄焦。焦化产能不断优化后,高品质焦炭将成为市场主流。武超表示:“从焦炭质量上来看,2021年我国干熄焦产能占焦炭总产能的47%,2022年干熄焦产能占比提高至52.74%,同比增加5.74%。2022年我国干熄焦产能为2.9亿吨,湿熄焦产能仅剩2.64亿吨。随着干熄焦占比提高和配套的焦炉大型化后,主焦煤配比需求将增加,焦炭的质量将好于之前湿熄焦。”在环保、节能的严格要求下,上市焦企一直在积极进行现有产能的升级改造。2022年10月24日,山西焦化公告,拟投资建设144万吨/年焦化升级改造项目,初期估算投资约30.37亿元。今年年初,云煤能源公司200万吨/年焦化环保搬迁转型升级项目建设已取得成效。2号焦炉投产至今,焦炭质量满足高炉生产需求,达到清洁生产水平,随着后续厂区绿化完善覆盖,将建成智能化、绿色化焦化生产工厂。还有部分焦企为淘汰落后产能也选择了环保搬迁。云煤能源表示:“近年来,公司围绕低碳转型绿色发展,努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加快焦化产业升级改造,在去年年底将安宁分公司1号、2号4.3米焦炉,3号、4号6米炉实施永久性停产,加速200万吨项目1号、2号7.6米复热式顶装焦炉建设落地,产能利用率得到提升。”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主营业务为“焦炭加工”的上市公司总共有8家,目前均已基本淘汰运行年份过长的4.3米及以下的焦炉,大部分采用6米焦炉,新建产能正在向7.5米以上的大型化焦炉方向发展。除焦炉大型化以及干熄焦装置的普及外,目前焦企还通过捣固炼焦和配煤优化、干法熄焦、煤调湿、负压蒸馏、焦炉气净化与炼焦化工产品的深加工,炼焦煤气高效利用制甲醇等资源化利用以及烟尘治理和污水处理等先进适用技术的有序集成和创新,推进焦化工艺技术和装备的升级发展。相关人士对记者表示:“中国过去几十年积累了上游煤炭下游炼钢一系列围绕高炉冶炼的成熟技术,但也要看到世界先进同行在不断研发新的变革性技术,企业还需不断创新进步。”在焦化行业转型升级趋势下,2022年,8家上市焦企中有6家均实现了研发费用的同比增长,增长幅度区间从2.77%到643.11%。上述人士表示:“借助‘双碳’战略的东风,企业要修炼内功,不断提高全产业链的技术工艺水平,一步一个脚印实现国家战略目标与行业企业战略转型之间的平衡。”06、多部门:进一步扩大工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范围据国家发展改革委4日消息,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日前发布《工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3年版)》的通知。其中提到,结合工业重点领域产品能耗、规模体量、技术现状和改造潜力等,进一步拓展能效约束领域。在此前明确炼油、煤制焦炭、煤制甲醇、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烧碱、纯碱、电石、乙烯、对二甲苯、黄磷、合成氨、磷酸一铵、磷酸二铵、水泥熟料、平板玻璃、建筑陶瓷、卫生陶瓷、炼铁、炼钢、铁合金冶炼、铜冶炼、铅冶炼、锌冶炼、电解铝等25个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的基础上,增加乙二醇,尿素,钛白粉,聚氯乙烯,精对苯二甲酸,子午线轮胎,工业硅,卫生纸原纸、纸巾原纸,棉、化纤及混纺机织物,针织物、纱线,粘胶短纤维等11个领域,进一步扩大工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范围。依据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分类实施改造升级。对拟建、在建项目,应对照能效标杆水平建设实施,推动能效水平应提尽提,力争全面达到标杆水平。对能效介于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之间的存量项目,鼓励加强绿色低碳工艺技术装备应用,引导企业应改尽改、应提尽提,带动全行业加大节能降碳改造力度,提升整体能效水平。对能效低于基准水平的存量项目,各地要明确改造升级和淘汰时限,制定年度改造和淘汰计划,引导企业有序开展节能降碳技术改造或淘汰退出,在规定时限内将能效改造升级到基准水平以上,对于不能按期改造完毕的项目进行淘汰。对此前明确的炼油、煤制焦炭、煤制甲醇、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烧碱、纯碱、电石、乙烯、对二甲苯、黄磷、合成氨、磷酸一铵、磷酸二铵、水泥熟料、平板玻璃、建筑陶瓷、卫生陶瓷、炼铁、炼钢、铁合金冶炼、铜冶炼、铅冶炼、锌冶炼、电解铝等25个领域,原则上应在2025年底前完成技术改造或淘汰退出;对本次增加的乙二醇,尿素,钛白粉,聚氯乙烯,精对苯二甲酸,子午线轮胎,工业硅,卫生纸原纸、纸巾原纸,棉、化纤及混纺机织物,针织物、纱线,粘胶短纤维等11个领域,原则上应在2026年底前完成技术改造或淘汰退出。各地要及时总结前期在重点领域能效摸底、技术改造实施方案制定、重点节能降碳项目推进等方面相关工作经验,结合重点领域能效水平范围拓展,根据当地产业发展条件,及时将新增领域纳入本地区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工作,做到统筹考虑、稳扎稳打、有序衔接、压茬推进。要不断优化完善本地区节能降碳技术改造实施方案,逐步建立动态更新调整机制,确保政策衔接有序,方案稳步实施,形成一批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扎实有序推动各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充分利用已有政策工具,通过中长期贷款、绿色信贷、绿色债券、气候投融资、阶梯电价、工业节能监察、环保监督执法等手段,加大节能降碳市场调节和督促落实力度。推动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向节能降碳改造升级项目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落实节能专用装备、技术改造、资源综合利用等税收优惠政策,加快企业改造升级步伐,提升行业整体能效水平。各地方要深刻认识、高度重视严格能效约束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工作的重要性,立足本地发展实际,坚持系统观念,尊重市场规律,细化工作要求,强化责任落实,稳妥有序推动节能降碳技术改造,切实避免“一刀切”管理和“运动式”减碳,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和经济社会平稳运行。